年轻时的吴昌硕,曾饱尝世态炎凉,故深知人情冷暖,这就使得他晚年极憎奢华,不喜张扬。 1917年,吴昌硕继配夫人施氏在上海去世。吴昌硕心里很是悲伤,但仍决定丧事从简,除告知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,吃了一顿便饭,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家乡,入土为安。 儿子办完丧事返回上海,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礼单。吴昌硕接过礼单,不觉惊道:"不是一律谢绝收礼吗?怎么还有这些奠仪?"待展单一看,奠单中有一元、二元,也有七、八元,最多也没有超过十多元的。吴昌硕明白,送礼的人大都是并不富裕的左邻右舍,还有一些穷亲戚、穷挚友,而那些曾向他要过书画的达官权贵一个也没有。吴昌硕对世态炎凉人情又有了更深的体会。他决定对世态人情"幽它一默"。
 照当时的风俗,为了感谢亲朋挚友的吊唁和馈送的奠仪,应当按奠仪单上的姓名,去买规格化的"谢唁帖",写上致谢的言辞,每人一张作为回复。但吴昌硕并没有这样做,而是拿出宣纸,亲笔用工楷书写谢唁,并附画作一幅,然后一一送上门去。接到"谢唁帖"的人,个个喜不自禁,互相传诵。因为在当时,吴昌硕的书法和画作已是寸纸寸金的宝贝。吴昌硕深知,此事传开,一些达官权贵肯定会后悔没有在施氏的丧礼中送上一份"奠仪",甚至有的人会想到要补送。 果不其然,一天,吴昌硕的一位协助办丧的朋友对他说:"昌硕兄,丧事办完后。还有几个人想补送奠仪,是否收下?"吴昌硕笑着说:"你去对他们说,这次不必事后补送了,就等以后我死了一起送吧!" 智讽哈同 民国初年,洋人冒险家肆虐上海,寓居上海的吴昌硕对此很是不以为然的。 有一天,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哈同过生日,想请吴昌硕代画一张三尺立幅的画,用以烘托生日气氛。不料,吴昌硕早就听说哈同最早是靠贩鸦片起家的,况且,他平素最憎恶这帮横行十里洋场的人。于是吴昌硕决定不画。 当时,哈同是英、法两租界工部局的董事,他深知像吴昌硕这样的人是值得拉拢的,于是,一方面诱以重金,另一方面又托当时在上海画界声望略逊于吴昌硕的吴杏芬、沙辅卿等人向吴说情。不是由于重金,也不是碍于同道情面,而是吴昌硕这样的人自有自己的主张和用意,这一次他决定给哈同画一幅叫他终生不忘的画。于是便磨墨提笔,画了一幅柏树图。画完尚未题款时,哈同就已经亲自来取画了。但当他看到柏树叶子画得比自然界的柏树大时,就问:"柏树叶子如此之大,这里是否有什么含义?"吴昌硕说:"正看这是一幅怪柏,但不妨倒过来看看。"哈同依言倒过来看后说:"是一幅葡萄。"此时吴昌硕正色慨然说:"我就是这个意思。"哈同不解地问:"为何要倒画呢?"这时,吴昌硕忍不住笑了,说:"我是按照你们办事的逻辑画的,你们喜欢颠倒,把黑说成白,把好说成坏,当然我给你的画也只好颠倒挂了。"一听此话,哈同哈哈大笑,忙说说得好,但心里却是十分恼怒的。 |